大黄丸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1032 年) 《太平圣惠方》
传统知识-方剂 川大黄二两( 锉碎,微炒) 干姜一两( 炮裂,锉) 甜葶苈一两半( 隔纸炒令紫色) 川芒硝一两 桔梗一两( 去芦头) 赤茯苓半两 石膏半两( 细研,水飞过) 附子半两( 炮裂,去皮脐) 川乌头半两( 炮裂,去皮脐) 杏仁半两( 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川椒半两( 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久积癥癖,坚牢,羸瘦,不能饮食。
TKRC Z01A/D046014001(桔梗) / Z01A/D036054018(北美独行菜) / Z01A/D203015(大黄属) / Z01A/D174087055(狭瓣玉凤花) / Z01A/D220027006(花椒) / Z01A/D199165001(芦苇) / Z01A/D036028001(播娘蒿) / Z01A/D203015032(鸡爪大黄) / Z01A/D268021029(姜) / Z01A/D203015021(掌叶大黄) / Z01A/D203015020(药用大黄) / Z01A/D036054002(独行菜) /
IPC A61K36/34(桔梗科(风铃草科))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70(蓼科,例如刺花或酸模属) / A61K36/31(十字花科,例如花椰菜,卷心菜和苤蓝) / A61K36/906(姜科) / A61K36/31(十字花科,例如花椰菜,卷心菜和苤蓝)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A61K36/346(桔梗属) / A61K36/758(花椒属,例如花椒) / A61K36/708(大黄属(大黄)) / A61K36/898(兰科) /


相关项
  • 鸡肾草:为兰科植物狭瓣玉凤花的全草。
  •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种子。
  • 川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母根。
  • 桔梗: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葶苈子: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 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 用或晒干。
  • 石膏: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功能主治: 久积癥癖,坚牢,羸瘦,不能饮食。

  • 用法用量: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相似方剂
大黄丸 归魂散 大腹皮散 甜葶苈丸 赤茯苓散 泻肺汤
甜葶苈丸 麻黄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大黄丸,《太平圣惠方》,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737E7D96E9AB4307A50057085D7D124A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