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3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草豆蔻( 薄面裹烧香熟并面用) 二两 桂( 去粗皮) 陈橘皮( 汤去白,焙) 四两 高良姜四两 甘草( 炙) 四两 陈粟米( 炒焦,研末) 八两 方中桂用量原缺。
脾胃虚冷,水谷不化,腹内?刺撮痛,脏腑不调,及因冷物伤脾,吐泻不止。
TKRC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268001036(高良姜)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220006010(柑橘) /
IPC A61K36/906(姜科)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9062(山姜属,例如紫姜或高良姜) /


相关项
  • 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粢。
  • 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草豆蔻: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 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千,或用水略烫, 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功能主治: 脾胃虚冷,水谷不化,腹内?刺撮痛,脏腑不调,及因冷物伤脾,吐泻不止。

  • 用法用量: 上为末,入粟米末拌匀,再罗过。每服
    三钱匕,淘米清泔一盏半,生姜三片,大枣五枚
    (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热服。


相似方剂
草豆蔻饮 陈橘皮饮 橘皮汤 攻寒汤 陈橘皮汤 败毒汤
三味建脾汤 草豆蔻拨刀 石榴散 草豆蔻散 助脾散 陈橘皮粥
大腹汤 草豆蔻散 陈橘皮汤 人参饮 豆蔻汤 薤白饮
乌罂散 软骨散 葱白汤 丁香汤 附子散 四物汤
附子丸 草豆蔻散 甘草汤 白术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豆蔻汤,《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5B73FAE58E2149E984A792358AA12A84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