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膏

来源 南宋 ●(距现今约 892 年) 《幼幼新书》
传统知识-方剂 白术一分( 蜜炒) 大附子( 去皮脐,炮) 一钱 全蝎七个( 每个用七叶薄荷裹,汤泡麻黄,令软缠定,慢火炙黄色) 犀角( 镑末) 一钱 厚朴( 用甘草水煮,焙干) 一分
1.《幼幼新书》引《家宝》:婴孩久泻,久患脾虚,发搐变作慢惊风,或作慢脾风等。2.《袖珍方》引汤氏方:小儿诸痫。
TKRC Z01D1/5372(久泻) / Z01A/C004001003(木贼麻黄) / Z01A/C004001006(中麻黄) / Z01A/C004001017(草麻黄) / Z01D1/11442(慢惊风) / Z01D1/11443(慢脾风)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C004001002(双穗麻黄) / Z01A/D130063(薄荷属)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C004001004(山岭麻黄) / Z01A/D025027004(白术) /
IPC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53(唇形科,例如百里香,迷迭香或熏衣草) /


相关项
  • 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及白犀 Rhinoceros simus Cottoni 等的角。前三者习称“犀角”、“暹罗角”,后二者习称“广角”、“天马角”、“柱角”。
  •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薄荷: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 厚朴: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功能主治: 1.《幼幼新书》引《家宝》:婴孩久泻,久患脾虚,发搐变作慢惊风,或作慢脾风等。2.《袖珍方》引汤氏方:小儿诸痫。

  • 用法用量: 上为末,竹沥为膏,旋丸。婴孩每服一黑
    豆大,二三岁一皂子大,四五岁龙眼核大,以意
    加减,薄荷汤化下。


相似方剂
救生散 玉柱杖散 竹沥丸 犀角散 辰砂丸 红绵散
全蝎散 醒脾丸 蝎霜散 千金散 五灵脂丸 万安散
星香散 术附汤 星香全蝎散 加味和中散 参术半夏汤 蝎附散
熊胆丸 缓风散 葱涎丸 铁粉散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竹沥膏,《幼幼新书》,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5820454CD0024C02945DF0919C69C621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