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散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316 年) 《幼科指掌》
传统知识-方剂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藿香 木香 厚朴 甘草 苍术各等分
小儿脱肛。
TKRC Z01D1/937(脱肛) / Z01A/D025027003(苍术) / Z01A/D220006010(柑橘) / Z01A/D101086002(洋甘草) / Z01A/D101086003(胀果甘草) / Z01A/D025027004(白术) / Z01A/D101086006(甘草) / Z01A/D020017002(人参) /
IPC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48(豆科(豌豆或豆荚科)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 / A61K36/75(芸香科)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484(甘草属)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752(柑橘属,例如橘络,柑或柠檬) / A61K36/284(苍术属) /


相关项
  • 苍术: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 陈皮: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 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 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厚朴: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4~6月剥取,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 木香: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小儿脱肛。

  • 用法用量: 上为末。加生姜、南枣,煎汤调服。


相似方剂
不换金散 加减平胃散 不换金正气散 不换金散 醒脾散 豆蔻平胃散
和气散 加味调中健脾汤 木香白术散 小异功散 启脾丸 调中快斑汤
补中行湿汤 银白散 人参宁肺汤 补胃燥痰汤 温中和气饮 加味四君子汤
二术汤 补脾丸 人参白术汤 十三味正气散 术苓散 露姜养胃汤
对金饮 紫草木香汤 卫生汤 加减理中汤 人参沉香散 和中散
和中散 六君子汤 调胃散 流气饮 荔壳汤 肉豆蔻膏
治湿中和汤 参苓养胃汤 木香散 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 大贯众平胃散 加味四君子汤
广济丹 四君子汤 人参黄老汤 甘草饮 生附四君子汤 针砂平胃丸
秘传补中参术汤 六攻散 藿香散 平胃散 调中平胃丸 养脾汤
广济丹 调气散 查术膏 紫草木香汤 人参白术散 内补汤
调元散 人参麦门冬散 平胃丸 香连术苓汤 分气饮 参苓术附汤
肾着汤 参归汤 人参散 参术饮 回阳散 安神散
苍半苓陈汤 茯苓白术汤 诃子汤 参苓散 九味理中汤 加味四君子汤
加味平胃散 息怒养妊汤 和中汤 异功散 倍陈汤 参术汤
鸡子散 实脾散 六神散 理脾却涎散 调理众病醒脾散 人参汤
十味保和扬 中和散 三物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藿香散,《幼科指掌》,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28DDB103C1EB4B17B55996DCC93B6471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