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汤

来源 清 ●(距现今约 294 年) 《胎产心法》
传统知识-方剂 黄耆( 蜜炙) 鳖甲( 炙) 各一钱 牛膝七分( 酒蒸) 人参 茯苓 当归 白芍( 炒) 桑寄生 麦冬( 去心) 熟地 桃仁( 去皮尖) 桂心 炙草各五分 续断三钱( 酒制,取净肉)
产后虚证杂见,成蓐劳。
TKRC Z01A/D139007003(广寄生) / Z01A/D139007(钝果寄生属) / Z01A/D050005001(川续断) / Z01A/D217033053(光核桃) / Z01A/D132007008(肉桂) / Z01A/D023017(沿阶草属) / Z01A/D015005038(当归) / Z01A/D139004(桑寄生属) / Z01A/D177001008(芍药) / Z01A/D020017002(人参) / Z01A/D025023010(艾) / Z01A/D132007(樟属) /
IPC A61K36/65(芍药科,例如中国芍药) / A61K36/35(忍冬科(金银花科))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73(蔷薇科,例如草莓,花楸果,黑莓,黎子或火棘) / A61K36/54(樟科(月桂科),例如桂皮或檫木) / A61K36/25(五加科(人参科),例如常青藤,楤木,鹅掌柴或通脱木) / A61K36/258(人参属(人参))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相关项
  • 桑寄生: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 桃仁: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 鳖甲: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
  • 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Ex Henry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
  • 麦冬: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  七八成千,除去须根,干燥口
  •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n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 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 功能主治: 产后虚证杂见,成蓐劳。

  • 用法用量: 猪肾煮汁作水,加生姜、大枣煎服。


相似方剂
黄耆煎散 人参荆芥散 茯苓散 加减八珍汤 生阳汤 人参荆芥散
参归助液汤 救劳丹 五物汤 收膜汤 参归汤 白茯神散
黄耆鳖甲饮 参耆汤 地榆散 调元生脉散 黄耆丸 加味四物汤
保元回浆散 固本止崩汤 牛膝散 摄阳汤 生津饮 温经丸
送子丹 调中托里散 加味生化补中益气汤 大补汤 收汗丹 参耆汤
清肺饮 桃红四物汤 人参当归汤 收汗生阳汤 千金腹痛方 吴茱萸丸
八物汤 调荣养卫丸 芎归汤 八物汤 追毒散 追毒散
地黄双桂汤 安神熟地黄散 加味四物汤 化瘀汤 补心汤 调中丸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鳖甲汤,《胎产心法》,清.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0E4648D4101F42DA9ECEABB987BCD081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