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补汤

来源 北宋 ●(距现今约 913 年) 《圣济总录》
传统知识-方剂 附子( 炮裂,去皮脐) 石膏( 碎) 干姜( 炮) 各一两半 桂( 去粗皮) 犀角( 镑) 各一两 地骨皮 白术 独活( 去芦头) 芎藭各二两
中风。
TKRC Z01D4/I64(中风) / Z01D1/811(中风) / Z01D1/811(中风) / Z01A/D015005(当归属) / Z01A/D268021029(姜) / Z01D4/I64(中风) / Z01A/D236013002(宁夏枸杞) / Z01A/D199165001(芦苇) / Z01A/D015005006(重齿当归) / Z01A/D23601300301(北方枸杞) / Z01A/D236013009(截萼枸杞) / Z01A/D025027004(白术) /
IPC A61K36/906(姜科) / A61K36/899(禾本科,例如芦根、竹叶、玉蜀黍(玉米须)或甘蔗) / A61K36/23(伞形科,例如莳萝、细叶芹、芫荽或土茴香) / A61K36/28(紫菀科或菊科(紫菀或向日葵科),例如甘菊,小白菊,耆草或松果菊属或紫锥花属) / A61K36/81(茄科,例如烟草,龙葵,番茄,颠茄,辣椒或曼陀罗) / A61K36/815(枸杞属) / A61K36/232(当归属) / A61K36/284(苍术属) / A61K36/9068(姜属,例如花姜) /


相关项
  • 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及白犀 Rhinoceros simus Cottoni 等的角。前三者习称“犀角”、“暹罗角”,后二者习称“广角”、“天马角”、“柱角”。
  • 独活: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
  •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 5cm的片, 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 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 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 3cm的 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 芦根: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 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 用或晒干。
  • 地骨皮: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 净,剥取根皮,晒干。
  • 白术: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 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 石膏: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 干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功能主治: 中风。

  • 用法用量: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
    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温
    服。三服后,用热生姜稀粥投之,以厚衣覆令汗
    出。汗不止,以牡蛎粉粉身,觉热壅即疏服。病
    势损,不必尽剂。先服葛根汤,后服本方。


相似方剂
附子汤 羌活散 扶金汤 鞠藭丸 桂枝姜附汤 附桂姜术加熟地汤
消阴止泻丹 白术酒 羚羊角散 附子汤 生地黄汁饮子 大豆汤
独活散 白术酒 四味丸 地黄汤 附子白术汤 白术汤
术附汤 回阳汤 沉附汤 思食大人参丸 白通汤 石斛汤
附子汤



引用
当您使用此传统知识时,请引用
附子补汤,《圣济总录》,北宋.http://210.72.89.53/Data/Details?CNTK_ID=0DFCCBD2F2E54FA3A0A6049F49EB90E5
logo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